高考后安全指南:这些法律底线,必须守住
发布日期:2025-06-23 浏览量:...
随着本年度高考的圆满结束,同学们即将步入新的人生篇章。在此期间,除了认真填报高考志愿、挑选心仪的大学之外,还应特别留意从6月8日起至9月1日的这一身份转换关键期,期间潜藏着多种法律风险。唯有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方能确保在放松与成长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四川胡云律师事务所整理了以下四个场景是高考后同学们必须了解的法律知识和安全规范:
不酗酒、吸烟:虽已成年,仍需注意公共场所吸烟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过量饮酒引发违法犯罪行为,仍需承担法律责任。
聚会行为规范:同学、朋友聚会要遵纪守法,避免引发打架斗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结伙斗殴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致人轻伤以上,《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将追究故意伤害罪刑事责任。
安全准则:饮酒需满18周岁;娱乐活动不进入酒吧、KTV等不适宜未成年人场所;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对黑中介收费说不:有兼职想法的同学,若遭遇黑中介收费,《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收取押金、培训费等费用,遇此类要求可直接拒绝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不参与非法活动:在兼职过程中,若被要求递送违禁品、推广诈骗信息,《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非法持有毒品罪)、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共犯)将追责;即便不知情,《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也明确禁止为电诈提供"推广引流"支持。
拒绝威胁恐吓:若遭遇"不交押金就曝光隐私""不做满工期别想走"等威胁,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可处5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5-10日拘留。
安全准则:找兼职必查企业营业执照;拒绝任何"先交费"要求;发现工作内容可疑(如接触违禁品、频繁转账),立即终止并报警求助。
不转发虚假信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险情、疫情、警情等,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若转发招生诈骗信息,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不网络刷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明确禁止为电诈"跑分""刷单",参与即违法。
不泄露他人隐私:拍摄、传播同学准考证号、考场监控等隐私信息,《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保护隐私权;情节严重的,《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将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责。
拒绝网络暴力:公然侮辱、诽谤他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可处5日以下拘留;致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将以侮辱罪、诽谤罪追责(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安全准则:转发信息先核实官方渠道;拒绝任何刷单、跑分兼职;不拍摄/传播他人隐私;遭遇网暴保留截图,向12377(网信举报)或96110(反诈)举报。
兼职被骗/欠薪:拨打12333(劳动保障热线)或登录"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拖欠工资可要求加付赔偿金。
遭受人身伤害:立即报警(110),要求做伤情鉴定——轻微伤可治安处罚,轻伤以上涉刑(《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遭遇网络诈骗: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拨打96110或登录"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一条明确禁止为电诈提供帮助。
隐私遭泄露:向网信部门(12377)投诉,或向法院提起"隐私权纠纷"诉讼,《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禁止非法收集、处理他人私密信息。
维权无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侵害可向法院起诉;《法律援助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免予核查经济困难。
安全准则:家长是第一求助对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学校、社区民警、12348(法律援助热线)均为可靠后盾;维权不分"大小",遇到侵害要及时求助。
高考后的夏天,是告别过去的节点,更是拥抱成长的起点。四川胡云律师事务所愿每位学子都能在规则框架内享受放松,以法律为盾护航人生新程,真正成长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青年。